我与示范区共成长
中韩示范区应急管理局
李军波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当中韩(长春)国际合作示范区成立五周年之际,回望自己作为首批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走过的足迹,心中感慨万千。这五年,是示范区从蓝图擘画到初具规模的五年,也是我从一名青涩的“应急新兵”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应急人的五年。我们彼此见证,相互成就,共同书写着一段充满挑战与荣光的成长篇章。
五年前,当我第一次来到中韩示范区的时候,目之所及是正在建设的土地。如今,当我穿过宽阔大道走向各处智能化产业园区和密集的企业集群,总会想起那个烈日下丈量土地的夏天——原来我与示范区,早已在彼此浇灌中成长、成熟。
记得第一次到企业检查,某电子厂将消防通道改为仓储区,负责人摊手道:“我们之前的工厂都这样,也并没有什么影响!”我指着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逐条解释并让负责人观看相关的事故案例,最终改变了负责人对安全生产不重视的观念。当电子厂主动拆除仓储区时,我知道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——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当前示范区在营企业近100家,这一蓬勃发展的态势令人振奋,但我深知,增长的不仅是数字,更是沉甸甸的安全监管责任。
当我更新完最后一页安全风险动态分布图时,窗外已是星斗满天。五年间,我坚持每一次检查都到边到沿,一丝不苟,每一处隐患都紧盯不放,紧抓不松。通过不懈努力已将底线思维、红线意识刻到示范区每家企业的骨子里,融入每一位企业家的血液中。我的执法包承载着:5本磨破边的《隐患整改台账》、近百家企业风险管控台账、电量耗尽又充满的执法记录仪,以及翻阅过无数遍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。这都记录着五年间应急人的足迹,更镌刻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庄严承诺。
五载零事故的背后,是执法记录仪里千百次日出时分的巡检影像,是企业主从抵触到主动伸出的整改握手,是夜半响起的应急电话秒接秒答。当我的制服反光条在深夜车间划过弧光,便听见那句话在回响:“执法者的脚步有多重,安全的基石就有多稳,你踏过的厂房地板,都是托举万家灯火的承重梁。”
中韩示范区五周年,是里程碑更是新战鼓。当贺词褪去,安全监管的刻度永远归零重启。我将继续用脚板丈量每寸管线沟渠,在厂房林立的园区踏霜而行;用仪器听诊设备脉搏,从电流嗡鸣中辨出异常震颤;用法律准绳勒紧责任链条,让应急预案从墙上的文件落地为生命的盾牌。
这里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示范区,更是用安全规程编织的生命诺亚方舟。下一个五年,让每张安全生产许可证都烙下尊严的烙印,每座厂房都成为穿越风暴的安全港。